站内搜索
关键词
范围
与地坛为伴,悟生命内涵——评《我与地坛》
作者:图/教师教育学院  邵田田
查看:55   

“这篇文章的发表,对当年的文坛来说,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,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。”

——韩少功《我与地坛》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,其中选取了《我与地坛》《记忆与印象》《秋天的怀念》《合欢树》《黄土地情歌》等多篇文章。这些散文中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种种体会,对命运的哲理思考和对亲情的深情讴歌。

史铁生的人生是坎坷的,他在年轻的时候忽地双腿残疾,在残疾后的最初几年里,找不到工作,找不到去路,几乎找不到所有东西。在迷茫、彷徨中,他每日摇着轮椅到地坛,看着苍郁茂盛的野草,朱红淡退的门壁,坍圮散落的雕栏玉砌,观察着古园里形形色色的人。十几年的时间里,他沉思,挣扎,祈祷,从曾经对着墙落泪、咒骂到最终悟透生与死,理解苦难,接受命运,实现了自我救赎。

“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——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,存在的本身需要它。”这是这位轮椅上的“思想巨人”得出的结论:苦难是必不可缺的。倘若没有苦难会怎么样呢?史铁生在另一篇散文《好运设计》里设想了一种完美的人生,这样的人生看起来安稳自在,却似乎并不似想象的那般幸福,相反,却会在漫长的岁月里走向荒芜。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,罗曼罗兰说:“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。”在读《我与地铁》时,我被史铁生经历坎坷绝望后依旧展现出的勇气和韧性所深深打动。

经历苦难的并不只是史铁生。“母亲”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学作品里多是辛苦、勤劳和光辉的。史铁生的母亲亦是如此,她每日心神不定地等待前去古园的儿子,焦急地寻找久久不归的他,又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内心,不在他的面前提及任何与“跑”“踩”相关的字眼。正是这样一位母亲,瞒着自己的病,即使疼得整宿睡不着觉,也一门心思扑在了自己的孩子上。她早早地离开了,走前最后挂念的还是要孩子们要好好儿活。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史铁生的影响是深刻的,散文集《我与地坛》中有不少片段都描绘了母亲,表达了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怀念。

地坛并不只是地标建筑。史铁生一次次回到地坛,一次次投靠安静,对他而言,地坛已然成为一种精神载体。在我们每个人心中,或许也都有一座“地坛”,它或许抽象、或许具象,但只要想起这座“地坛”,无措的灵魂便能得到安静和力量。就像史铁生说的,“我已不在地坛,地坛在我。”

湖州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京ICP备12019430号-7
本期已有4408次访问,全刊已有3097071次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