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搜索
关键词
范围
孤山有君子,印社继文脉
作者:陈奕璇
查看:90   


“杭州,三面云山一面城,自古以来被称作天堂之城。城的中央,是最具天堂模样的一湖碧水。湖水之上,海拔35米的孤山,写满了唐诗宋词与人间烟火。千百年间,先行者们叩问天地,寻道山水的种种痕迹,层层叠叠。1904年,四位杭州城的青年才俊,在孤山南麓创建了西泠印社。”

这是纪录片《西泠印社》的开篇讲解词,它娓娓道来西泠印社初创时的光景。“西泠四君子”丁辅之、王福庵、叶为铭、吴石潜在晚清波橘云诡的时局中以一介布衣之身创立百年名社,以金石考据之法求解中华文明的不灭之道。

历经117年的风风雨雨,如今的西泠印社深入解读其百年命运和得失荣辱,而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已成为一座令海内外仰止的金石圣山。“以古为友,在金石之中寻找中华文明自信”,这是创社之初四位年轻人共同的朴素愿望。西泠印社在创社之初以远古文字为路径,以证经补史为目的之“经世致用”的大学问。西泠印社虽然为晚晴时局所迫而几经波折、险象环生,但是西泠印社始终以“研究金石,保存印学”为宗旨,传承创社者的初心。西泠印社在迎来第一任掌门人、浙江湖州人吴昌硕先生后,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: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李叔同(弘一法师),散文家、画家、文学家、美术与音乐教育家丰子恺,近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等国学大师相继入驻西泠印社,西泠印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从孤山连接杭州,杭州汇通上海,进而远播至日本、韩国,西泠印社逐步在海内外书画界确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。尔后的西泠印社历任社长和社员不断追求和探索金石篆刻这门“经世致用”大学问,融汇百家之长,并以“君子为学,以明道也,以救世也”为己任。

我曾三度造访西泠印社,每当我迈入西泠印社的院门,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古树下那一池锦鲤。西泠印社绿荫凝如流,草木葱茏,我循着石阶而上,印着“西泠印社”四个大字的山门赫然出现在眼前。步入山门,西泠印社的主要景点散落在孤山之上,仰贤亭、汉老三石室、华严经塔、山川雨露图书馆等建筑物诉说着过往,山上的流水清池用涓涓细流涤荡历史的风尘,精巧的石像碑刻暗藏了西泠印社的人文气象。1937年12月24日,日军攻占杭州,文澜阁、六和塔、理安寺、丁家宅院连同著名的八千卷楼都不幸惨遭劫难,西泠印社岌岌可危。叶家人临危受命,被委以护社重任,叶六九带着儿子秋生、德生兄弟连同家族共一十九人,将古物埋入地下,牌匾收入库中,用枯枝败叶封住进山的路,将孤山伪装成一座荒岭。待到1947年重开印社之时,当时在场的人们惊奇地发现——除了宝印山房因为失火而焚毁,其余古建筑物竟无一受损。叶家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,始终不肯离开孤山半步,为的就是不负“西泠印社四君子”的嘱托,承担起那一份延续文脉的历史责任。这些都为西泠印社保存了火种,延续了血脉,使西泠印社在战后得以重生并继续壮大。

现如今穿过西泠桥,直走进入中山公园,园内有一块上书“百年名社,千秋印学”的石刻,这是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启功先生在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的题字。一块小小的印石,凝聚了西泠印社几代人的上下求索的心血,西泠印社中人自创社伊始就以金石篆刻为法,探寻“金石学”所蕴藏的中华文明,用印学人的方式守护着一方文脉。西泠印社虽立社于孤山之上,但孤山之上有君子,西泠印社社员以君子之姿、文人之骨,揽其责,行其道,以“天下第一名社”讲好文化自信之百年传奇,增强中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。

湖州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京ICP备12019430号-7
本期已有7284次访问,全刊已有3096728次访问